(資料圖)
中國畫《盆菊幽賞圖》(局部),作者為明代沈周。
掃描二維碼,觀看沈周《盆菊幽賞圖》視頻。">掃描二維碼,觀看沈周《盆菊幽賞圖》視頻。
“待到重陽日,還來就菊花?!碧拼虾迫坏脑娋湫蜗蟪尸F(xiàn)了古人重陽賞菊的雅趣。但自然物候與節(jié)氣偶不匹配,已至重陽,菊花尚未完全盛開,如何是好?別急,明代畫家沈周用畫筆記錄下了一次文人雅集時的極致浪漫——詩畫催菊。
文人雅集,往往以詩歌唱和為樂。某年的重九日,傅瀚邀佀鐘、張昇等好友相聚,一場有趣的雅集活動拉開了序幕。庭園之中,天朗氣清,紅葉搖曳,盆菊滿園,人們望著尚未完全盛開的菊花,雖覺美中不足,卻也找到了唱和的主題——以詩催菊。佀鐘率先吟詩,有云“百花多自開,汝獨費詩催”;張昇隨后唱和,有句云“九日小亭開,花遲待律催”;之后傅瀚賦詩,云“花徑幾時開,花神好耐催”??吹贸鰜?,幾位文人“催”得急切。吟詩之后,他們還依次揮毫書寫,為佳節(jié)雅集留下翰墨之證。
明代畫壇首推“吳門四家”。作為吳門畫派的開創(chuàng)者,沈周位居四家之首。他一生布衣,30歲時詩文已卓然成家,既是一方文壇執(zhí)牛耳者,更是畫壇領袖,其繪畫頗受文官群體喜愛。可能是受友人之邀,沈周將這次寫詩催菊的雅集活動繪成畫卷——《盆菊幽賞圖》。畫面上,茅亭一間,亭中三人圍桌坐飲,書童侍立在旁,手捧執(zhí)壺,面向主人聽候吩咐。亭前列盆菊,外有柵欄,亭邊垂柳迎風搖揚,幾株雜樹掩映茅亭。左上角5棵大樹拉開遠景空間,塊塊巖石分布在旁,小草點綴其間,構圖雅致,筆墨運用精妙,呈現(xiàn)一派秋高氣爽的意境。畫好之后,沈周在畫面左下角附詩,其中云“盆菊幾時開,須憑造化催”,表達對大自然的敬畏。
收藏者將佀鐘、張昇、傅瀚三人書法和沈周繪畫裝裱在一起,畫在前,書在后,將這一場秋日的賞菊活動永久保留了下來,成為后世觀照前人生活的視覺文本。此作經(jīng)收藏家朱之赤、安歧等人收藏后,輾轉成為乾隆皇帝的心愛之物??釔圩髟婎}字的乾隆帝見到此作不覺技癢,又于畫面題詩一首。美中不足的是,他把詩題在畫家特意留白處,破壞了畫面的疏密有致,或許這就是后人對乾隆題字頗有微詞的原因之一吧。
(作者為遼寧省博物館副館長、研究館員)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25年10月26日 08 版)
標簽:
參與評論